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简报】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——道中书院2020冬至纪实

道中书院文宣部 道中书院 2022-05-22

编者按:冬至,又称日短至、冬节、亚岁等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。

冬至来临,为什冬至会吃汤圆?为什么冬至会吃饺子?为什么冬至有庆祝?因为到冬天我们要休养生息嘛!我们眼看着这个太阳一直下去,越来越远离,我们地上的生机呀,越来越减弱,人会产生恐惧感,假如太阳一去不返,那岂不是生物就全部止息了吗?所以百姓一定会去等待,看看太阳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回来,就是到冬至那一天,就会回来,到冬至那一天停止往南走,而往北走。所以冬至那一天才要庆祝,因为那时人类又有希望了。

冬至象征着大吉大利之日,道中书院特在这一天开始了道中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,这一天的道中充满着欢声笑语,喜气洋洋。


准备就绪·蓄势可待

午,楼餐厅包饺子,及时给大家讲解包饺子的流程。和面、擀面皮、包饺子……分多个窗口进行包饺子,有荤的、有素的,定能让大家大饱口福。

看着大家一个个期待的小眼神,迫不及待的想飞奔到二楼,期待着与饺子大战(哈哈哈~)

大家排着队伍来到二楼,包前洗手,总务处徐老师给大家分配任务,合理安排。

师傅早已在二楼剁好馅子等着大家,好期待呦……


撸起袖子·努力干活


和面不仅过程要干净利落,而且还要达到三光标准“手光、盆光、面光”。要“老实大量”不断地活,找到那个感觉就对了。

总务徐老师率先给大家示范揉面,揉面有单手揉面和双手揉面,揉面也有技巧,如何才能毫不费力地揉出一个光滑、洁白、细腻的面团呢?答案就是“老实大量”。

教务处守真老师也参与此次活动包起饺子来,和大家一起热闹起来。

大家互相交流各自家乡的包饺子方式,有北方的饺子、南方的饺子。互相交流经验,共同学习。

食堂陈师傅也加入包饺子大队,开始包起了“大饺子”。

不仅外面包饺子包的很开心,里面揉面、擀皮一样嗨皮。看着脸上写满“我能行,我都会”的字幕,真是可喜可贺!道中就是显示我真本事的地方~



不懈努力·进入锅中


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完成了任务,看到一盘一盘的饺子,满满的成就感。

看到热腾腾的饺子出锅,按耐不住了,抵不住饺子的诱惑了,想把热腾腾的饺子装进肚子里~

吃完继续努力干活……


不仅有煎饺,还有蒸饺、汤饺呦……



共同分享·其乐融融


欢声乐笑,其乐融融

(拉面中~)

饭后又来一道陕西“油泼面”,徐老师亲自掌厨,其面劲道无比,令人回味无穷……


窗明几净·有条不紊


有拖地、扫地、擦桌子、放凳子……各司其职,分工明确,一切回归原始状态。工工整整、干干净净。



人间烟火·鲜美羊肉汤

俗话说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处方。”萝卜是非常健康的食材,它性平,味辛、入脾、胃经;具有消积滞、化痰清热、下气宽中、解毒等功效。 羊肉是冬天温补的重要食材。

这道汤,汤清亮,肉鲜嫩,无丝毫羊肉膻味,不失为秋冬一款靓汤,此乃“大补之汤”。



历经寒冬·只待春归


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?


俗话说:“南吃团子,北吃饺子。”古人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汤圆也称汤团,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。

冬至之际,凡有中国人处,大都要吃饺子。俗话说的好:“舒服不过倒着,好吃不过饺子。”我国食文化源远流长,底蕴深厚,今天就说说冬至吃饺子的来历。

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亦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之事。饺子在历史上最早的名字是“娇耳”,这种颇受人欢迎的食品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,他的“祛寒娇耳汤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。


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省南阳人。自幼苦学医书,博采众长,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。他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,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、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,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。张仲景有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,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,而且医德高尚,无论穷人和富人,他都认真施治,挽救了无数的性命。他被人称为“医中之圣,方中之祖。”

张仲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,连年混战,“民弃农业”,都市田庄多成荒野,人民颠沛流离,饥寒困顿。各地连续爆发瘟疫,尤其是洛阳、南阳、会稽(绍兴)疫情严重。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。”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,常为百姓除疾医病。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,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,舍药救人,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。



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,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,走到家乡白河岸边,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,耳朵都冻烂了。原来当时伤寒流行,病死的人很多。他心里非常难受,决心救治他们。张仲景回到家,求医的人特别多,他忙的不可开交,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。

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,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,架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开张,向穷人舍药治伤。


张仲景奉献出来的这个特殊的药物叫“祛寒娇耳汤”,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,其做法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,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。每人两只娇耳、一碗汤。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,血液通畅,两耳变暖。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,抵御了伤寒,治好了冻耳。

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。人们庆祝烂耳康复,就仿娇耳的样子做食物,称之为“饺耳”、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,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,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。


冬至那一天用《易经》的卦象来表示,就是这样(复卦)。上面全部是阴,阴气很重啊,但是这里(最下)有一阳,叫一阳生,一阳又开始了,这个卦叫做复卦。一阳来复,有没有听过这个词语?阳气又回来了。复卦是一个希望之卦。相反的,有这个卦(剥卦),复卦与剥卦是综卦。爻的顺序倒过来叫综,两两相对叫错。姤卦跟复卦叫错卦,剥卦跟复卦叫综卦。剥极必复,有没有听过这个词语?就是阴气一直长,把阳气都剥掉了,到了最谷底的时候,往往希望会产生,剥极必复。类似否极泰来,否极泰来比较常听对不对?其实剥极必复才更加地能够形容出希望的消失以及希望的重来,因此复卦非常重要,复卦就是希望之卦。



“一阳生”,就是复卦。所以复卦的初爻,是这一卦的精神所在。在《易经》复卦初爻的爻辞说:“初九,不远复,无祗悔,元吉”。“不远复”的意思就是说幸好还没有离得很远,它就回复了;“无祗悔”没有造成很大的悔恨;“元吉”,这是大吉大利的情况。因为天地都不能保证不会有差错,何况是人生?所以人生难免有昏昧,但是你的昏昧不可以走得太远,不可以绕出圈子,脱离轨道。如果太过离谱,恐怕你就会闯祸了,甚至就永远回不来了。所以要“不远复”,才能“无祗悔”,天地自然如此,如果人生也能如此,真是大吉大利,可喜可贺。在《易经》系辞传里面,就特别有一章引孔子的话,来解释这个复卦的初爻:“子曰: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!有不善未尝不知;知之,未尝复行也。”整部《易经》里面提到的人物是很少的,但是在这里提到颜氏之子——颜渊,“其殆庶几乎”大概差不多是可以代表这个爻了吧,所以这个复卦的初爻就以颜回做代表,颜回就是冬至,冬至就是人类的希望。在群阴之中,一阳不死,时刻跃动,真如海底涌红轮,借用新诗人郑愁予的话说:“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”。了不起啊!如果没有颜回这种人格,你人生还有什么希望?孔子为什么以颜回代表复卦初爻呢?因为“有不善未尝不知”,他心中有一点不善,马上就知道;“知之,未尝复行也”,知道了就不会再继续下去,心灵马上恢复它原本的纯净。这不是不远就复吗?他的不远是真的不远,甚至比天地还不远,因为人心可以随时不远即复,所以颜渊的生命是和风煦日,生机盎然,一片吉祥,幸福满溢。颜渊的生命代表了人类永恒的希望,而且可以是“四季如春”永不凋零的希望!


咏复卦 · 邵康节

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。

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

玄酒味方淡,太音声正希。

此言如不信,更请问伏羲。


END


编辑:(文宣部)王宏薇

相关链接:

  1.中秋话读经,月是故乡明——道中师友己亥年中秋雅集会

  2.道中书院·庚子秋9·28祭孔典礼圆满举行(全程纪实 )

  3.【简报】一阳来复,无限生机——道中书院2019冬至纪实



微信名:道中書院




共學適道|守先待後


微信ID:daozhongdujing





河南道中书院简介,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